
蚕人(附鲛人)
【原文】走了几日,大家正在闲谈。路过一个桑林,一望无际,内有许多妇人,都生得娇艳异常。……那些妇人俱以丝绵缠身,栖在林内,也有吃桑叶的,也有口中吐丝的。唐毅道“请教九公,这些妇人,足何种类”多九公道“此处近于北海,名叫呕丝之野。古人言这妇人都是蚕类。此地既无城郭,这些妇人都以桑林为居,以桑为食,又能吐丝,倒像‘鲛人泣珠’光景。据老夫愚见,就仿纹人之意,把他叫作蚕人。鲛人泣珠,蚕人吐丝,其义倒也相合。”
郭璞《图赞》以欧丝女子与鲛人对举,云“女子鲛人,体近蚕蚌。出珠非甲,吐丝非蛹。化出无方,物岂有种。”多九公由蚕人连类而及鲛人,大概取意于郭赞。
鲛人的最早记载,似为东汉初郭宪《洞冥记》卷二吠勒国……在日南。人长七尺,被发至踵。……乘象入海底取宝,宿于鲛人之舍,得泪珠,则敛所泣之珠也,亦日泣珠。
嗣后杨孚《异物志)(曾钊辑本)亦载鲛人,一名泉客,水底居也。俗传纹人从水中出,曾寄窝人家,积日卖绡。纳者,竹孚俞也。鲛人临去,从主人索器,泣而出珠满盘,以与主人。
《御览》卷八0三引《博物志》佚文同此,然今本卷二只云“南海外有鲛人,水居如鱼,不废织绩,其眠(按眼字之讹)能泣珠。”
任防《述异记》卷上作蛟人,云“蛟人即泉先也,又名泉客。”又云“南海出蛟绢纱,泉先潜织,一名龙纱,其价百徐金,以为服,人水不濡。”
旧题唐冯货《记事珠》云“鲛人之泪,圆者成明珠,长者成玉筋。”并为鲛人传说之徐绪。
钱考谓鲛人出(搜神记)。按(搜神记)卷一二所记全取(博物志)文,远非原始出处。